江苏医药

  • 血液酸碱和血液气体分析在流行性出血热中的应用(附161例552次结果报告)

    张兆芸,俞幼知

    本文分析1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552次血气、血pH 结果,发现该病患者表现以碱血症为主的酸碱失衡,各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电解质与血气、酸碱失衡类型的关系,以及治疗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提出血气、血pH 检查可以监护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1981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3 ]
  •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57例临床观察

    程和健,王德威,钱国昌,赵礼昌,胡融融

    用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57例(18例有夹杂症),全部完成治程(按60mg/kg 体重,分二天四次口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系统方面,与慢性早中期血吸虫病治疗时相似,少数患者出现早搏和心率减慢,值得重视。治后一个月、三个月复查,部分患者症状好转,2例腹水消退,12例治前粪孵阳性者均转阴。

    1981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2 ]
  • 应用微生物试验法对吡喹酮致突变性的观察

    沈佩琳,钱奕铭

    用Ames氏微生物试验法观察了吡喹酮的致突变性。以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_(100)及TA_(98)为菌株,吡喹酮浓度分别为50、100、250、500、1000μg/皿。平肌内回变菌落数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2倍以上为阳性。结果吡喹酮各种浓度无论加或不加活化系统(肝匀浆微粒休S-9)均为阴性。阳性对照黄曲霉素回变菌落数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2倍以上。

    1981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0 ]
  •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连续三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监察报告

    钱铭,归福淳,郑效玉,李允鹤,杨光堡,施云松

    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连续三年采用酶标对流和环卵沉淀反应进行流行病学监察,结果表明:两种血清免疫学反应的转阴率均逐年增高,阳性率均逐年下降。因两种血清免疫学反应均有考核疗效的价值,故受检人群的转阴率上升和阳性率下降,表明了所观察人群血清抗体水平不断在下降,亦即显示了两种血清免疫学反应均具有监察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价值。

    1981年03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1 ]
  • 成人慢性腹泻患者免疫功能观察

    司马淦,葛维方,钱丽娟,黄品梅,黄尚诚,朱峰

    <正> 我们于1979年3~7月对60例成人慢性腹泻患者,通过问诊、体检、实验室检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多数病例为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而演变为慢性者。本文就绝大多数患者作了免疫功能检查,现将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结果:对58例患者,应用双链酶(SK-SD)各10单位/0.1毫升作皮肤试验,24小时后观察反应,凡红斑平均直径达到或超过1.0厘米者为阳性。检测结果,阳性者49例,占84.48%。110名正常成人用SK-SD(各10单位/0.1毫升)皮试,阳性者94人,占85.45%。两者相比,未见差异。

    1981年03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3 ]
  • 变应性亚败血症18例临床分析及远期随访

    盛长法,翁心华,王嘉瑞,徐肇玥

    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颇难。本文报告18个病例,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18/18)、反复出现的一过性多形性皮疹(14/18)、关节症状(14/18)及咽喉炎(13/18)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7/18)、血沉增速(18/18)、多次血培养无致病菌生长(17/18)。抗菌治疗无效,消炎痛、保太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非特异性抗炎药物可使症状缓解。对部分病例(11)的长期随访结果表明,预后大多良好(8/11)。目前对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

    1981年03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39 ]
  •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附13例报告)

    陈玉琥

    本文报导我院自1973~197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13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者2例、胃穿孔者1例、胃窦炎者3例、溃疡病者4例、胃癌者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仅赖于病理切片。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出现胃部症状者应排除本病,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做纤维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1981年03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2 ]
  • 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附10例分析)

    陈尔东

    本文着重讨论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特征,指出对位于乳头下部或乳腺中央部肿块的病例,即使乳头病变不显也应仔细引导病史和检查乳头上各种微小改变,对可疑病例的乳房切除标本应常规行乳头病理切片检查,以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文章还对本病的名称、临床病理分类、治疗和预后等结合文献作一简要分析讨论。

    1981年03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3 ]
  • 经前入路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的初步体会

    姜立本,印心奇,吴际鸣,王培坤

    <正> 自从Taylor 于1975年在临床上应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胫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有不少成功的病洌总结报告。关于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的途径,大多为后入路。我院自1978年1月以来,共施行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5例,分别用于治疗巨大良性巨细胞瘤,低度恶性纤维瘤、纤维结构不良症、创伤后骨不连和骨缺损、并应用带血管蒂腓骨转移作胫骨延长术12例,以纠正脊髓灰质炎后遗的肢体短缩畸肜。上述17例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的途径,除第一例为后入路外,余16例皆系经前入路手术。

    1981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7 ]
  • 产后精神病81例临床分析和随访观察

    李宝林 ,翟书涛

    81例产后精神病均于产后6周内发生,临床表现分为4个类型:精神分裂症44例,感染性精神病20例,躁郁性精神病15例以及周期性精神病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32例呈单相经过,起病后即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12例呈双相病程,即起病初期因感染影响表现意识混乱,类似感染性精神障碍,经抗菌素治疗后意识障碍渐消失,并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本组近期疗效较好,痊愈59例,显著进步17例。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中,产后复发4例,非产褥期复发15例,未复发的41例。

    1981年03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5 ]
  • 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56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王金伦,叶德明,何德育,桑义胜,黄华棠

    用大剂量环磷酰胺(4毫克/公斤/日〈首剂加倍〉静脉注射,疗程5天)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56例。并以同期应用其它方法治疗的17例,作为对照。结果控制急性期麻痹发展,治疗组平均为3.6天,对照组平均5.6天(P<0.01)。治疗组重型、极重型36例,经治后作气管切开、正压呼吸5例,对照组重型、极重型13例,经治后作气管切开、正压呼吸6例,提示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对改善本病的治疗和预后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981年03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8 ]
  • 748名小学教师嗓音的调查

    王鹏万,宋慧敏,王俊,沈洋

    调查了748位小学教师的嗓音情况。将嘶哑分为哑、沙、低、闷、沉和失音等六种。并提出不能小嗓唱歌是大部分教师的症状。病变的声带可分为粗壮型、充血肿胀或肥厚型、功能障碍型、小结型、息肉型和喉炎型等六个类型。对嘶哑的原因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1981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1 ]
  • 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经验交流座谈会纪要

    <正> 本刊编辑部于1980年9月组织了一次防治小儿感染性休克经验交流座谈会。邀请有关儿科和传染病工作者参加,现综合报导如下:关于诊断方面小儿感染性休克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且在发病早期即可迅速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其临床分型既要简明确切,又要符合实际。而目前各家诊断标准不一,不少单位按临床病情,将休克分为轻、重二度,有些单位分成轻、重、极重三度,或轻、中、重、极重四度。讨论中部分同志认为分成轻、重、极重三度为好,所谓极重度者,即在重度的基础上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DIC),呼吸窘迫综合征(以下简称RDS)、肾功能衰竭或脑疝等情况。多数同志则认为分轻、重二度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方便,如有以上并发症时,可在诊断中注明(如“重度休克合并RDS”)即可。大家一致认为治疗中分度是相对的,为反映真实的治愈率和病死率应在休克抢救结束后再确定分度,可更符合于实际,所以“治疗反应”应列为休克最后分度的指标之一。南京市儿童医院提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必须注意围产期感染史,除新生儿疾病时常见的不吃、

    1981年03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8 ]
  • 人体蠕形螨感染的初步调查

    孟阳春,周志园,蓝明扬,周洪福

    <正> 常见的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属真螨目(Acariformes)、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肉食螨总科(Cheyletoidea)、蠕形蹒科(Demodicidae)、蠕形螨属(Demodex)。国外早有报导,带此螨者相当普遍,但国内报导不多,近年,上海、山东等省市进行了一些调查,江苏尚未见报导,我们于1980年8~9月对我院部分教职工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导如下:一、方法主要检查鼻唇沟。用骨膜剥离匙,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挤压鼻唇沟的皮肤,挤出该处的毛囊皮脂腺分秘物,再把粘在骨膜剥离匙上的分泌物用牙签刮至滴有纯甘油的载玻片上,均匀涂开;盖上盖玻片,轻轻揿压,当日进行镜检,并计螨数,个别病例多部位检查。二、结果无选择地调查了正常人101例,镜检结果查到39例有典型的毛囊蠕形螨(见附图)。螨体狭长呈蠕虫状,体长约0.1~0.4mm,躯体的前部有腭体和足,腭体呈梯形,足较短呈圆锥形,集中于躯体前端,躯体上有环状横纹,末端较钝,阴门位于第4对后侧片之间。

    1981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8 ]
  • 鲎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陈述,陈钟英

    <正> 鲎试验(以下简称LLT)系采用鲎变形细胞溶解物检测内毒素的一种简单、快速而敏感的方法。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G~-)细菌细胞壁的多脂糖,具有毒性和抗原性。在人体内可引起发热、低血压、休克、补体成份的消耗、Hegeman因子减少、高血脂症、FDP 和纤维蛋白升高、许瓦氏现象及DIC。还可引起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性溃疡、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持续内毒素血症可加重肝硬化。因此内毒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鲎试验临床除用于G~-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尿路感染和脑膜炎的辅助诊断外,对肝病,尤其肝硬化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也有一定价

    1981年03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46 ]
  • 轮状病毒研究概况

    俞富荣

    <正> 近几年的研究指出,急性病毒性胃肠炎,除少数由肠道病毒(ECHO 病毒和Cox-sackie 病毒)、腺病毒、小DNA 病毒、冠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引起外,主要由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瓦克(Norwalk)因子引起,而以轮状病毒更为重要。本文简述近年来关于轮状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研究及实验诊断的进展情况。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研究发现和命名:1972年Middleton 等用电镜在急性非细菌性胃肠炎患儿的粪便和十二指肠液中发现类似病毒的颗粒;用间接荧光抗体法证实血清中存在相应抗体,小肠活检切片中发现荧光;将粪便滤液引入志愿者十二指肠,成功地引起感染。1973年,澳大利亚的Bishop等从急性胃肠炎患儿的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中发现病毒颗粒,将其归入环状病毒组(Or-bivirus group)。兹后,英国的Flewett 等

    1981年03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5 ]
  • 厌氧菌脑膜炎

    郑德联

    <正> 近年来厌氧菌脑膜炎的报告增多,厌氧菌被认为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一种致病原,值得临床工作者予以重视。对厌氧菌脑膜炎发病和临床特征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发病情况过去报告的细菌性脑膜炎致病菌为需氧菌,部分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多归诸于已接受抗菌素治疗,实际上其中部分的病原可能系厌氧菌,因而对该菌的认识不足,致未能使用厌氧培养技术加以检出。目前厌氧菌脑膜炎的实际发生率尚不详,Cha-ttopadhyay 认为在细菌性脑膜炎中厌氧菌脑膜炎的发生率估计不少于1%。晚近报告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中厌氧菌的检出率自0.3~9%不等。发病因素和致病菌头部与颈部的原发感染灶为大多数厌氧菌脑膜炎的感染来源。

    1981年03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9 ]
  • 头痛、呕吐、视力模糊

    徐承培,王三锡

    <正> 病历摘要男性,15岁,于1979年11月29日因头痛一月而入院。入院前开始有头晕、眼花,而后出现复视,视力模糊,头痛伴有呕吐,分别于11月5日、18日及24日三次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每次持续一分钟不缓解。于25日卧床不起,不能说话,反应差,面部无表情,听力几乎完全消失。12月1日开始不思饮食、便秘、小便失禁。既往无特殊发现。体检血压126/80mmHg,脉搏68次/分,呼吸18次/分,双侧视乳头水肿充血,边界模糊不清,视野测不出,瞳孔等大形圆,对光反应迟钝,Ⅴ及Ⅶ对颅神经无异常,肌力左右均为3~4度,感觉减弱,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反射为(+),左右腹壁、提睾、膝蹠反射均为(+),颈强直(++),布氏征及克氏征(±)。化验室检查:血色素15克%,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20%,腰穿发现脑脊髓液无色,清,潘氏试验(±),糖40~50毫克%,细胞数4个/立方毫米。自12月2日开始颅内压明显增高,呼吸变深而慢,瞳孔右侧稍大于左侧。12月3日脑室造影发现两侧脑室球形扩大,并向两侧分离,第三脑室未显影,拟诊为第三脑室肿瘤。未经手术于下午3时40分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1981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6 ]
  • 应用吡喹酮后发生心房颤动2例

    黄一心,王婉芬,薛忠权

    <正> 最近,我们在吡喹酮的临床研究中,发现2例患者分别于服药后60及71小时出现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特报告于下:例1,褚××,男,25岁,1980年10月17日因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入院。患者平时健壮,无反复感冒、咽痛史,无胸闷、心悸史,无游走性关节肿痛史。体检:发育营养佳,体重58公斤,血压110/78毫米汞柱。心界正常,心率68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肝脾肋下未扪及,血象、尿检正常,血沉4毫米/小时,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胸透:心肺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诊断:慢性血吸虫病、早期。于入院第二天起服用呲喹酮(南京制药厂,批号800702),总剂量为每公斤体重60毫克,分2天4次服完。服药期间无不适,末次服药后1小时复查心电图,同前(图1)。于停药后第三天清晨,即末次服药后60小时,患者感心悸、胸闷,听诊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快慢不一,复查心电图,呈典型之房颤,心室率平均96次/分(图2)。在密切观察下,未予药物处理。至中午12时左右,心悸、胸闷消失,听诊心律已转齐,复查心电图,已恢复窦性心律,为正常心电图。停药后5天再复查心电图,正常。

    1981年03期 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8 ]
  • 一次冬季婴幼儿胃肠炎暴发流行

    陈士垣,俞富荣,周熥,张辅世,鲍年和,许洪忠,李凤祥

    <正> 1979年冬,江苏省邳县××公社,出现了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暴发流行,自12月1日起到24日发病人数达481人,以12月10日~22日为高峰,此次流行延续到1980年1月上旬终止。当时在邳县人民医院住院者40例,我们就此次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作一简短报导。性别和年龄男女之比为27∶13。年龄5月者1例;6~18月32例;18月~2岁6例;3岁1例。临床表现一、发热:35例有发热,占87.5%,38°~39℃26例,超过39℃9例。90%左右的病例起病即发热,一般持续2~4天,少数病例6天,热退都早于腹泻停止。二、呕吐:32例有呕吐,占80%,94%的病例发生于病初;80%病例呕吐持续2~6天,呕吐消失都先于腹泻停止。三、腹泻:每日腹泻10次以上者17例(42.5%),粪便均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88%的病例腹泻持续7~

    1981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3 ]
  • 胃血吸虫病并发胃癌

    陆保成,邵信保,刘齐龙,严家春,袁登台,周祖平,张礼生,袁孔慈

    <正> 胃血吸虫病国内已报导约20余例,其中胃血吸虫病并发胃癌有10余例。现根据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下称肿瘤所)、常熟县人民医院、常州市胜利医院及解放军121医院等单位的资料,发现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胃血吸虫病并发胃癌者17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48~68岁,平均55岁。病变部位6例在胃窦部,10例在胃小弯,1例在胃体部。一、胃血吸虫病临床表现根据国内文献结合我们的资料可归纳为:1.腹块或伴有幽门梗阻表现;2.急性或慢性消化道出血;3.X 线检查似皮革样胃癌表现;4.急性胃穿孔或慢性胃病史。由于胃血吸虫与胃癌的临床表现酷似,临床上难以鉴别,因而需赖病理检查证实。胃血吸虫病常伴有肝、网膜、系膜或肠壁血吸虫结节,省肿瘤所曾有一例37岁男性患者(住院号21889)X 线检查提示胃小弯溃疡型癌,二次纤维胃镜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行剖腹探查,

    1981年03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6 ]
  • 阳光保健作用的利用

    张振农

    <正> 阳光对人体健康具有双重作用,过度照射可使人得日射病、皮肤癌症,而适度照射在预防、治疗佝偻病、骨质疏松、提高机体抵抵力、杀灭病菌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冬季,儿童往往感到阳光不足,他们应接受多少阳光照射?怎样才能满足需要?是卫生学上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冬季对穿衣服较厚、曝露面积少的儿童来说,每天应接受1/2红斑剂量为宜。我们测定73名男女儿童,1/2红斑剂量应相当日光紫外线剂量(用钼酸铵法测定)5.5单位/米~2,考虑到冬季平均日照率仅47%,故晴天应接受的照射剂量为12单位/米~2。研究阳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指出,该菌残存率S(%)=10~(1.9627-0.07243H),这里H 系指日光紫外线照射剂量,当12单位/米~2时,可杀菌88%。由上述,可把这一剂量作为卫生学要求。为此需要:一、住宅建筑上有合理的朝向和适当的间距曾研究一种定型住宅,在北纬31°(宁沪一带),要使离窗1.5米处达到12单位/米~2,住宅朝向正南到偏东30°时,应有间距1.4h 以上(h 指

    1981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颅内及椎管内的化学感受器瘤

    侯辉光,张伯平,展世明

    <正>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为一种少见的肿瘤,虽可发生于有化学感受器的任何部位,但在颅内或椎管内者仅个别,现将我们经手术证实的两例报告于下。例1薛×,女,17岁。因逐渐加重的右侧面瘫、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上肢共济失调3年于1975年11月13日入院。查体发现:两眼球呈水平性震颤,右面部痛触觉减退,右眼球外展受限,右侧周围性面瘫和神经性耳聋,左足划跖反射伸性。外耳道正常,无脓血或肿物外隆,鼓膜完好无外突现象。X 线颅片正常。气脑造影示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向左后移位。拟诊为右侧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开颅发现瘤体呈地毡样生长,自小脑右半球前部向桥脑侧面脑底伸延,无明确的包膜。因止血困难、瘤体面积过大,只作活检和减压术。病理检查: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胞体较大,原浆布满嗜伊红颗粒,核清晰均染,卵圆形,未见核仁。瘤细胞巢间有丰富的血窦,夹杂少许纤维组织(附图)。病理诊断:化学感受器瘤。

    1981年03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8 ]
  • 血吸虫病环卵沉淀反应试验方法的改进

    殷水龙,施云松,杨光堡,李允鹤,陈效玉,沈春雷

    <正> 环卵沉淀反应(环沉)用作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已有20多年,是目前国内外公认为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以及有疗效考核价值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国外于1969年曾采用双面胶纸条封片法,方法简便,适宜于现场应用,我们试用国产双面胶纸条封片法,并与常规蜡封法和国外产双面胶纸条封片法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如下。试验材料和方法干卵是由常熟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新近制备后提供。同一份血吸虫病人(粪检阳性)血清分别作三种不同封片法的标本。试验方法和反应标准除以下双面胶纸条封片法外,其他均按照常规法。一、常规蜡封片法按常规法,每一标本的血清量约60微升。观察48~72小时结果。二、国产双面胶纸条封片法取国产双面胶纸条(上海生产,厚度约150微米)一块,裁剪成50×23毫米长条(?)用打孔器打两个相距约8

    1981年03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34 ]
  • 食品中苯并芘的纸上层析测定法

    沈小婉 ,王钦源

    <正> 苯并芘是矿物燃料和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的产物,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之一,致癌性极强。苯并芘的监测方法,国内外均有报导,但适用于我省基层的不多,兹将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应用的方法介绍于下:一、原理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或皂化提取,再经液一液分配和柱层析净化,于乙酰化纸上层析分离苯并芘,将分离出的苯并芘荧光色谱区剪下用苯洗脱再作纸上层析与标准斑点目测比较作概略定量。二、试剂1.苯分析纯经氧化铝柱处理备用。2.环己烷分析纯经氧化铝柱处理备用。3.二甲基甲酰胺。4.无水乙醇。5.95%乙醇。6.无水硫酸钠。7.氢氧化钾。8.磷酸。9.硅镁型吸附剂。10.乙酰化滤纸。11.甘油淀粉滑润剂。12.甲醇。13.醋酐。14.甲苯。15.浓硫酸。(以上试剂要求分析纯)16.3、4苯并芘标准溶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食品卫生研究室

    1981年03期 45-4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90 ]
  • M型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二)

    陆凤翔

    <正> 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在超声心动图分析中主要依据下列表现作出诊断、提示诊断或可排除某种心血管疾患。(1)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主(肺)动脉、房、室腔(包括左室流出道)内径的大小。(2)心室壁、室间隔的厚度及其振幅。(3)瓣膜形态及其振幅。(4)特异征象。(5)连续扫查观察心脏各层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和各区曲线的断续关系。(6)心包以及与心脏邻接的脏器的改变。(7)心电、心音和超声心动图(或伴颈动脉搏动图)同步描记,进行时相分析或心功能测定。(8)对多次记录的超声心动图图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下面就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作一简要介绍。一、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价值优于X 线。超声心动图表现为:1.右室前壁前方及左室后壁后方可见无回声区。

    1981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4 ]
  • 切片标本整体摄影的一种改良法

    朱玉喜

    <正> 目前医疗卫生及一些科研部门,有不少切片染色标本,如寄生虫、组织等,其摄制要求介于显微摄影和135照相机摄影范围之间,即要求成像于V>2f;2f>u<f 之情况。微物翻拍机虽能胜任,但无法使用135胶卷。这与幻灯片的需要发生矛盾。加之,幻灯机和幻灯片国内外广泛应用135系列,市场彩色胶卷也以135规格为主,因此,必须通过其他摄影方法,才能获得标本之底片。作者依据成像原理,利用一般放大机,加上一土制装置摄制了一些整体标本,所获结果,颇为理想,能达到制作彩色幻灯和照片的要求。现将此法作一简

    1981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4 ]
  • 孕妇用药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俞淑

    <正> 在妊娠期间使用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可能发生重要影响,因此慎重选择用药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在妊娠期间几乎所有摄入的药物均可经“胎盘转移”进入胎儿体内。而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作用与对孕妇的作用可能完全不同:有的药物甚至有致畸形作用。胎龄越小,所受的危害越大。随胎龄增大,胎儿解剖结构渐趋完善,发生畸形的危险性减小。就胎龄而言,引起畸形的最危险时期对各个系统也不相同:神经系统在受孕后15~25天,眼在24~30天,四肢在24~26天,心脏在20~40天时最易受到影响。现将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可能发生的影响简单介绍如下。一、抗菌素和其它抗感染药物青霉素是常用于孕妇的抗菌素,注射后约32%可通过胎盘。本药比较安全,对胎儿无害。二甲氧苯青霉素(新青霉素Ⅰ) 容易通过胎盘,对胎儿的安全性尚未完全肯定。

    1981年03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0 ]
  • 右下肺圆形阴影

    <正> 患者冒××,男,27岁,已婚,因右侧胸痛一个月,于1977年8月20日来本院就诊。患者于一个月前,低热起病,继有右侧胸部疼痛,呈持续性,向右肩部放射,伴有轻微咳嗽,无痰,未咳血。因胸痛,夜间不能入睡,于病程第12天,在当地医院就诊:体温38℃,在腋下闻及干性啰音,服四环素1.5克/日,连续10天,热退,胸痛亦明显减轻,即自行停药。病程第30天,因仍胸痛至×医院检查,摄胸片发现右下肺圆形块状影,并动员手术治疗。既往身体健康,能胜任重体力劳动。无结核接触史。检查:营养中等,发育良好,颈软,颈静脉不怒

    1981年03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2 ]
  • 胸腺与免疫

    周宝治

    <正> 人体胸腺位于胸骨后部,分左右二叶。在胚胎期开始发育,到青春期就开始衰退,25~45岁间降得很快,45岁以后已逐渐消失,并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在6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胸腺是一个退行性器官,有如阑尾一样,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0年代以后,由于免疫学的长足发展,人们对胸腺逐渐有所认识,目前认为胸腺是免疫的中枢器官之一。朐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产生一族蛋白质和多肽的激素,称为胸腺激素(Thymosin 简称胸腺素)。它能使在骨髓中不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进入胸腺后,经过与胸腺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受胸腺素的刺激,分化成为具有细胞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故称“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胸腺素的结构、氨基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已研究得比较详细,并可人工合成。现已了解到胸腺素的活性在第29~41号13个氨基酸所组成的

    1981年03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8 ]
  • 阴道流血流脓15年

    <正> 一、处理经过:(一)入院次日即以宫颈扩张条扩张阴道左穹窿的窦道口至7.5号,当时流出恶臭的脓液前后约80毫升,伴有血块、干酪样及豆渣样物,插入粗橡皮管,先以优苏水冲洗,然后再以生理盐水冲洗数次;留橡皮管作引流,并肌注青链霉素以控制感染;(二)因橡皮管引流不畅,乃在单次硬膜外麻醉下行窦道扩创引流,伸入手指探查脓腔,发现其中为多房性,包膜厚,引流管只能进入7厘米,以庆大霉素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将坏死组织及窦道边沿切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结核病变。(三)其后患者体温骤升至39.5℃,给青霉素400万单位静滴,两天后体温正常。以后每天以呋喃西林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历时10天,臭气大减,患者健康状态明显好转乃行窦道造影术,因脓腔过大,故不用碘油,而用钡剂注入,摄片显示脓腔外形不规则,但与肠道无关,与肠腔不通。继续冲洗脓腔,加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二、手术经过:在脐下正中线作纵切口约14厘米,开腹后见大网膜与腹壁部分粘连,子宫位于前方,略小于正常,左侧卵巢如乒乓球大小,与结肠轻度粘连,右侧卵巢如3月妊娠之子宫大小,嵌于子宫直肠窝内,前与子宫粘连,

    1981年03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4 ]
  • 试题选载

    <正> 一、三腔管填塞压迫法抢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成败因素在那里?双囊三腔管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沿用已久的有效方法,近期止血有效率达80—88.1%。在应用中影响其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有下述几个方面:1.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先兆是否充分警惕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前2~15分钟(长者2天)可出现头晕、恶心、腹胀不适等先兆症状,应预先嘱咐病者避免粗糙食物、过热菜汤、饱食、疲劳、失眠等,应做好严密观察,这样不论在么什时间大出血、也可因有充分准备而能及时顺利地应用双囊三腔管止血。2.插管前的充分准备、操作是否正确是成功的一个关键(1)插管前的准备:插管前气囊应作充气后水下检查,如有漏气则不能使用。同时试测气囊注气量,

    1981年03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9 ]
  • 医学英语学习(一)

    肖茂

    <正> 根据广大读者要求,我刊自本期开始,在“教学园地”增加《医学英语学习》专栏,本栏将介绍英汉读物、难句分析、翻译技巧、问题解答等内容,帮助读者提高医学专业书刊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欢迎读者阅读后提出意见和建议。

    1981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0 ]
  • 医学文荟

    <正> 寿命钟近年来人们对衰老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的科学家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宛如一个时钟,有一张时刻表已预先规定了他的寿命。人体细胞每隔2.4年分裂一次,分裂50次后便停止了,据此人的寿命应是120年。但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没有活到应有的年限。如何控制细胞的分裂,延长衰老与死亡的时间,这是近代生命科学有待研究的课题。有的科学家认为,如把细胞放在摄氏负二百度的低温下冷冻起来,或让“寿命钟”走走停停,以延长细胞的寿命。有的科学家设想用增加细胞分裂次数的办法来延长人的寿命。据报导维生素E 可使细胞分裂次数从50次增加到120次。还有人设想把细胞核中的寿命钟拆开,把时间拨回去,或使“钟”走得慢一点。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寿命钟”在脑子里,脑垂体定期放出一种“死亡激素”,会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能力,科学家据此切除大老鼠的脑垂体,隔断“死亡激素”的作用,同时注射甲状腺素,结果老年大鼠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又恢复

    1981年03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3 ]
  • 下载本期数据